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
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
「土埆」?「thôo-kak」?
嘉慶5年(1800)ê《彙音妙悟》雖然無「墼(kat)」ê記錄,毋拄卻有記載「埆」--字:「埆:香氣陰入→khiok,地不平也。」嘉慶23年(1818)ê《彙集雅俗通十五音》:「墼:干求上入→kat,土墼。……埆:姜去上入→khiak,地不平又瘠也。」1873年《廈英大辭典》:「thô͘-kat, unburnt sun-dried bricks. ìn thô͘-kat, to mould unburnt bricks.」另外,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嘛引清代〈槐西雜志〉:「……北庭都護府故城。……皆以土墼壘成。」大正二年(1913)《廈門音新字典》:「kat墼(kek):thô͘-kat, ìn thô͘-kat, thô͘-kat-thô͘.」1954年ê《彙音寶鑑》:「埆:姜四去→khiak,地不平又瘠也;江四去→khak,磽确不平。墼:干四求→kat,土墼。」
昭和七年(1932)《臺日大辭典.下冊》:「土墼(thôo-kat):1.土を捏ねて煉瓦より較大きな型に入れて干し固めたもの、壁をつくに用ふ。土角。土塊。印(ìn)土墼=同上を作る。土墼厝(tshù)=同上で作った家。土墼壁(piah)=土角の壁。2.賭博の一種。疊(thia̍p)土墼=同上をする。」《臺日大辭典》第一个解說是:「捏塗,共伊囥入去比磚仔較大ê模仔,囥予焦,用來做壁堵。」例詞有「印土墼」、「土墼厝」、「土墼壁」,《臺日大辭典》共thôo--字以訓用字「土」來表示。第二个解說是跋筊ê一種,例詞是「疊土墼」,應當就是拍麻雀,現代臺語是講做「疊磚仔」。
除了歷來ê閩南語韻辭書寫做「墼(kat)」以外,咱臺灣民間ê地號名嘛有「塗墼」ê寫法,佇明朝尾清朝初期ê《閩海紀要》,就已經有「塗墼埕」ê記載,「塗墼埕」是佇現tsú時臺南下太子昆沙宮參舊臺南監獄hit箍圍仔,後--來ê臺灣文獻有ê寫做「塗墼庭」,有ê寫做「土墼埕」,均都(kirn/kun/kin-tu)無人共「墼」--字寫做「埆」;閣親像臺中龍井ê「塗葛堀庄」,道光版ê《彰化縣志》有記載「塗葛堀庄」、「塗墼窟港」,洪敏麟《臺灣舊地名之沿革》:『彰化縣志港作塗墼窟港,莊作塗葛堀,塗墼即砌壁之粘土方塊,為製造塗墼,在地面上挖泥成窪地之處,即稱塗墼堀。』總講--一句,庄名雖然抾「kat」ê音讀寫做「葛」,毋拄港名卻是取音義俱合ê「墼」--字,啊若kàu今iá閣寫做「塗葛堀」ê龍井舊庄頭名,tse是借自同音字ê「葛」,由此更加會當證明讀做「kak」是誤讀,寫做「埆」是tānn字。
根據閩南語漢字稽考ê原則「音義俱合」,「埆」--字真明顯是音義計無對同,「thôo-kat」ê「kat」--字,漢字ê本字就是「墼」--字。
【引頭路 ín-thâu-lōo】→【允頭路 ín/ún/írn-thâu-lōo】
『找工作(found a job)』,《教典》共漢字寫做「引頭路」(異用字「允頭路」),音讀孤收「ín-thâu-lōo」一音。
問題是,「ín/ún/írn頭路」个動詞有方音差,漳音「ín頭路」、新泉音「ún頭路」、老泉音「írn頭路」,「引」--字卻是無分漳泉孤有一音「ín」,無適合做「ín/ún/írn頭路」个「ín/ún/írn」,建議照《臺日》个音字「允(ín/ún/írn)頭路」。
經過筆者个建議,《教典》已經佇2014年12月修改做【允頭路 ín/ún-thâu-lōo】,http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compile1_8_1.jsp。
「詳細」个第二音讀「siông-suè」?
「詳細」是一个文讀詞彙,泉腔个「細」--字文讀亦是西韻个「sè」,只个詞孤有泉音「siông-sè」、漳音「siâng-sè」,無「siông-suè」个音讀,《廈英》、《臺日》也是安爾記載,「細」--字佇「詳細」只个文讀詞彙並無白讀「siông/siâng-sè/suè/serè」个漳泉韻母對應,所致次字無分漳泉孤有一个文讀音「sè」。
【誠實 tsiânn-si̍t】ê頭--字是陽平?
只个詞,陰陽平變調有分 ê 泉系方言無人說做「tsiann11/21/22 si̍t」,一律說做「tsiann-si̍t」(鹿港、臺北、平溪、新竹、麥寮、金門、泉州、晉江、安溪、同安……),《臺日》、在來 ê 歌仔簿(冊)寫做「正實」,也會雙聲同化做「siann-si̍t」,安溪泉腔有說「sann-si̍t」,可能是「siann」介音脫落,在來 ê 歌仔簿(冊)寫做「相實」、「三實」,三邑泉腔另外有說做「sian-si̍t」,不管佗一个方音差,頭--字計是陰平字,毋是陽平字,《臺日》也是記做「tsiann-si̍t」,共頭--字寫做「誠」--字、記做「tsiânn」,是偏漳腔 ê 人陰、陽平變調無才調分 ê 誤解。「tsiann-si̍t」ê 本字,洪惟仁教授主張是「精實」,蕭藤村老師嘛頓「精實」一票,取「精確真實」ê 意思,漳南銅山 ê 何煒先生也贊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窮分 khîng-hun】ê 頭--字是陽平?
只个詞頭--字是陰平,毋是陽平。
泉州腔、老同安腔無人說做頭--字陽平 ê「khing11/21/22 hun」,泉州腔、老同安腔一律說做頭--字陰平 ê「khing-hun」,《增補廈英》p.75、《臺日‧上》p.305 就是孤收「khing-hun」,無收「khîng-hun」,偏漳腔 ê 人陰陽平變調無分,所致《教典》誤做【窮分 khîng-hun】。另外一个同義詞【khin/khun/khirn-hun】,頭--字也是陰平。建議照《臺日》ê 音字【傾分 khing-hun】。
經過筆者 2014、2017 年兩遍 ê 建議,《教典》目前佇主音讀「khîng-hun」後壁補一个「又唸作 khing-hun」。總--是,重點是偏漳腔陰陽平變調無分,著愛泉州腔、老同安腔 ê 人 tsiah 分會出--來,所致頭字「khîng」ê 音讀窮實著刪除,漢字也著改做陰平字。
【圓拱 uân-kong/kiong】
俗諺:「【鳥鼠空挖到圓拱門 Niáu-tshír-khang óo kàu uân-kong-mn̂g.】、【鳥鼠仔空變成圓拱門。Niáu-tshír-á-khang pìnn-tsiânn uân-kong-mn̂g.】」意指原本僅是老鼠洞般的小細縫,若沒有即時修補,等到像「圓拱仔」般大時,就更難處理了,勸人有小問題時應即時補救,不要等到事情變大才來叫苦連天。也有人稱小題大作為【鳥鼠空當做(tòng tsuè)圓拱門】。
《臺日大辭典》另外收錄前字為陰平的「uan-kong」,說臺灣普通腔的人陰陽平變調不分,依泉腔語料來看,前字當為陽平的「uân」;《教典》除了收「uân-kong」之外,另收「uân-kóng/kióng」兩音,筆者懷疑是編者受到揀選漢字為「栱」的影響,由漢字尋音讀的「錯誤類推」,實際上沒人說「uân-kóng/kióng」,而「栱」字源自「拱」字,後僅用於『斗栱』,「拱」字原義『拱手』,後引申作形容詞「圓弧形的」,「拱」字在中古韻書中除收「上、去」兩聲外,《集韻》另收有一音「拱:居容切」屬陰平,《教典》將「uân-kong」的漢字寫作「圓栱」,實應作「圓拱」。
1.「栱」--字: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古勇切,𠀤音拱。大杙也。【爾雅·釋宮】杙大者謂之栱,長者謂之閣。 又栱斗,柱頭枓栱也。
【楹仔 ênn-á】:「廳堂前的直柱,後泛指柱子。」???
傳統漢式建築的【棟路 tàng-lōo】(結構),屋頂下平行於面闊的樑木稱作【桁仔 înn/ênn-á】」,《教典》將「桁仔」寫作「楹仔」,且《教典》原本對於「楹仔」的釋義為「廳堂前的直柱,後泛指柱子」,這條釋義完全被華語的『楹柱』所誤導,不料社會上的臺語人還真有人是如此認為。實際上,閩南語的「înn/ênn-á」是指「支撐屋頂的下方樑木」,並不是指「柱子」,經筆者建議後,已於2014年年底的字音修訂會議修正。
然而,雖改作「橫梁。建築中橫向支撐的構造。」卻仍不如筆者原先的建議「支撐屋頂的下方樑木」來得貼切,因為傳統建築中的【壽樑 siū-niû/niôo】、【燈樑 ting-niû/niôo】、【𨑨迌樑 thit/tshit-thô-niû/niôo】......等皆是「橫向支撐的橫樑」,但是卻與「înn/ênn-á」天差地別。「支撐屋頂的下方......」或「屋頂下......」是 keyword。
此外,「înn/ênn」的本字應為「桁」,按《廣韻》:「桁,屋桁,戶庚切又戶剛戶浪下孟三切。」《玉篇》:「屋桁,屋橫木也。」「戶庚切」反切上字「戶」屬「匣母」,「匣母」本有白讀為零聲母的涵字,ex.胡(ôo)、學(o̍h)、紅(âng)、洪(âng)、換(uānn)、活(ua̍h)、何(uâ),反切下字「庚」屬「梗開二」,其涵字本有「-inn/-enn」的白讀韻母,因此「桁」字可為白讀音的「înn/ênn」,音義俱合。
而「楹」字,《說文》:「柱也。」可見用「楹」來表示「înn/ênn」,極為不妥。
『溜滑梯』ê 臺語
咱 ê 話,有關「Playground slide」ê 說法有幾 lō 種,逐个罔參考:1.【趨趨仔 tshu tshu-á】。
2.【趨流籠 tshu liû-lông】。
3.【趨石攄(仔) tshu tsio̍h-lu(á)】。
4.【趨(溜/攄)樓仔 tshu (liu/lu)lâu-á】。
5.【趨馬溜(仔) tshu bé-liu(-á)】。
6.【趨滑溜 tshu ku̍t-liu】。
7.【攄攄仔梯 lu lu-á-thui】。
8.【鑢龜 lù-ku】,臺南馮勝雄主任。
9.【趨滑り台 tshu sîr/sû-bé-lí-lái】。
10.【趨( tshu)lí-lái】。
11.【滑鑢趨 ku̍t-lù# tshu】,金門坪林劉秀雪教授。
12.【滑電梯 ku̍t tiān-thui】,泉州南安阿海提供。
13.【跙電車 tshū tiān-tshia】,泉州南安阿海提供。
14.【滑尻川石 ku̍t kha-tshng-tsio̍h】,廈門。
15.【趨尻川石 tshu kha-tshng-tsio̍h】,孫先提供廈門講法。
16.【趨趨板 tshu tshu-pán】,馬來西亞太平李永球先生提供。
17.【lu̍t-ku̍t-thui】,漳州銅山何煒先生提供。
18.【跙尻川枋 tshū kha-tshng-pang】,六桂方先。
19.【溜尻川 liu kha-tshng】,禾山。
ps.「趨(tshu)」是《教典》ê 用字,是替代字,毋是本字,暫且從--之。本字是「趄」。
《教典》有收【跙流籠 tshū liû-lông】,總--是,只个動詞我聽--著--ê 多數計是說陰平,變調了後變中平調。